感知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高级研修班通知
|
||||||||||||||||||||||||||||||||||||||||||||||||||||||||||||||||||||||||||||||||||||||||||||||||||
|
||||||||||||||||||||||||||||||||||||||||||||||||||||||||||||||||||||||||||||||||||||||||||||||||||
一、研修目的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2013年以来,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速超过15%;而我国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宝座,2013-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0%,成为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换档升级的全新动能。在机器人整条产业链中,最上游的核心零部件领域(精密减速机、伺服电动机、控制器等),基本都被极少数企业垄断,而且都属于工业标准品,生产工艺和流程几乎已经完全固定,无需太多工程师;中游的机器人本体生产厂商,与上游核心零部件厂商类似,无需太多工程师;而下游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面对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机器换人”计划,在每个细分行业领域,都需要相应的系统集成商为终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完成工业机器人应用二次开发和周边自动化配套设备的集成,所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数量急速扩张。截至2017年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数量超过3000家,而在2014年9月份,该数据还未超过500家。显然,机器人系统集成是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应用和专业人力资源需求的主体。 周知,产品制造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如焊接工件加工、装配误差,焊缝间隙、错边等尺寸分散性、焊接过程的热变形和夹具不稳定性等因素均会引起焊接质量的波动,并导致焊接缺陷的产生。如何克服制造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精益生产的影响,迫切需要信息反馈、智能控制等技术提高现行工业机器人的适应性或智能化水平,是实现智能制造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和瓶颈难题。显然,视觉传感是传统工业机器人从自动化设备转变为智能化设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举办“感知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研修班正是围绕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计划的需求,基于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浙江师范大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金额2.5亿)平台,立足于机器视觉、力觉/触觉、图像处理、机器人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最佳结合,展现多学科知识最新工程实际应用,强化机器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满足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 二、研修时间 2018年9月28日至2018年9月30日 三、研修对象 装备制造领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以及开展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的新工科专业教师 四、研修内容 1. 视觉传感技术在机器人智能加工中的应用 2. 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信息化中应用及其作用 3. 机器人智能化焊接视觉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 4. 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 5. 智能视觉技术发展及工业应用分析 五、研修费用 学员往返车费自理,其他费用由承办方承担。 六、报到地点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美度宾馆,浙江省金华市新狮街道高村高节街6号。宾馆联系电话:0579-89118077。 七、研修师资 张华军,博士、教授级高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长兴分公司总工艺师,上海海工装备高效智能焊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焊接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焊接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委员等。近年来,主要围绕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船舶、桥梁、风电等钢结构机器人焊接、智能制造、工业4.0、制造MES系统、工艺设计数字化等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发改委、国家863计划、中俄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科技攻关、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科技攻关、国家焊接重点实验室基金、上海振华重工重大研发项目等近40项;获各类科技奖13项(省部级6项,企业级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7篇、EI、ISTP检索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本。 李仁旺,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浙江省优秀博士后奖和青少年英才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本。 陈华斌,博士、副教授,2014.2-2015.2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ASTRO项目研究员。目前从事机器人焊接柔性制造、机器人系统应用工程、焊接动态过程智能控制及视觉智能检测等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30余篇,最高被引用15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7项。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机器人系统工程。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激光超声的搅拌摩擦焊接头缺陷表征及机理研究”、“铝合金变极性等离子弧焊穿孔熔池多源信息智能表征及焊缝成形控制策略研究”、“核电装备焊接制造高温应变特征DIC在线检测及智能校正控制方法研究”及作为技术核心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异质材料分布式微点胶焊接头形成机理及控形控性方法”。2012年和2014年,先后承担了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发改委、工信部、财务部三部委联合资助)《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和《航天结构制造数字化车间》子课题。所开展研究先后获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鄂世举,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院长。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驱动技术),访问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完成国家863高科技发展子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王冬云,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毕业,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获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校企合作课题10余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5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 八、教学安排 具体教学进度安排见表1。
表1 教学安排
九、联系方式 高研班咨询:傅老师15088204875 钟老师15057930918
“感知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高级研修班报名回执表
如确认参加本次培训学习,请填写培训回执表Email至lanhu@zjnu.edu.cn,报名成功后会务组将以电话或电子邮件方式通知您,并提前一周发报到通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