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省级引领企业经验交流⑵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
||||||
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省级引领企业经验交流⑵
立足企业战略发展 构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养体系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8月,于2010年1月2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专业从事配电电器、控制电器、终端电器、电源电器和电力电子等100多个系列、10000多种规格的低压电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正泰电器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涌现出了一批以高玉保、喻艳梅为代表的优秀技能人才,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当前新常态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战略目标,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认证更加迫切。在人社部门及所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指导下,公司探索出了一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养的背景 (一)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依据公司智能制造战略要求,公司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小型断路器、控制电器、框架断路器、塑壳断路器、继电器等数字化车间建设,为了助力公司战略落地,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迫在眉睫。 (二)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公司生产一线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技工院校,人员结构年轻化,根据技能人才培训需求调研,85%以上的技能人才对自我发展提升的期望较迫切,构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养体系正是为员工创造更好发展机会,同时提升员工综合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 (三)基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需要。要把产品质量做好,第一要务是把员工的素质提高,随着公司智能制造战略推进及产品品牌提升,迫切需要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养的“3R”体系 公司围绕经营实际,着眼员工发展,从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建设、培养运行机制、培养资源保障体系三方面入手,构建“3R”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建设(Regulation) 1.建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管理制度。2014年,公司先后制定《技工任职资格管理》、《生产线多能工生产管理》、《专业技术职系任职资格管理》,针对一线操作技能人才,分别设计了技能人才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5个等级职业发展路径,并且从学历、职业资格、工作绩效、改善创新、技能认证、培训培养等维度设计了各等级的任职资格要求,为员工技能提升搭建制度平台。 2.制定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为了助推技能人才培养有目标、有计划开展,公司紧密结合生产一线和市场一线实际需求,制定了由低到高的技能人才培养路线,即以“工业工程学院”为主要平台,通过导师带徒、专项培训、现场交流、实践评估等形式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3.建立技能人才薪酬管理制度。针对技能人才实施技能薪酬制度,规定不同技能等级的技能薪酬标准,使薪酬分配与员工技能水平及工作业绩紧密挂钩。并依据员工技能等级变化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认证—待遇一体化机制,促进员工在个人职业发展路径上不断提升。 (二)技能人才培养运行机制(Running) 1.技能人才培养四种载体 (1)导师带徒制。针对技能人才,公司采用“一对一”的导师带徒的方式,以现场实际为教案,以工作任务为课题,实行计划推进式管理。针对高技能人才实施双向培训,选拔高技能优秀员工相互培训,共同提升,并将工作流程、技巧、经验制作成课件进行推广培训。 (2)技能比武型。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一支与正泰发展战略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激发全体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的热情,公司积极倡导各公司、制造部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比(先进)、学(经验)、赶(标兵)、帮(后进)、超(同行)”的积极性,促进广大职工立足本职,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几年来,累计开展技能比武竞赛活动300多次,参与人数累计10万余人次,发放竞赛活动费用200余万元。 (3)项目实战。公司采取项目制的培养形式,提升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在制造系统内部开展小组改善、精益改善,阐述问题难点,逐月进行课题研究,运用基础的精益工具、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场存在问题,从而达成改善目标;在公司内部围绕关键技术难题解决、工艺改进、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等内容开展六西格玛、技术攻关、质量改进等项目,解决生产变革转型时期的重点、难点问题。2013年至今,累计开展改善项目237项,年经济效益累计3600余万元,并多次获得清华大学全国工业工程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 (4)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司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2016年,成立浙江省高玉保技能大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技术创新10项,解决本单位实际生产问题12项,解决工艺技术难题5项,提案改善11项,培养高技能人才44人,培训一线员工3000余人次,三大系列新品质量提升10%,生产效率提高80%。2012年成立乐清市陈煦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徒传艺300余名,培养钳工技师3名,高级钳工10名,正泰优秀员工荣誉15名,获国家优秀员工1名。承担工艺改进项目10余项,年经济效益约为150万元。申请国家专利6项,发表专业论文13篇。 (5)外派培训。同时,公司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海外培训学习,自2011年起,公司先后派遣高玉保、杨建旺等高技能人才赴德国、日本、台湾等地学习交流焊接、模具设计、工艺与装备、技能人才培养等技术。 2.技能人才评价方法 (1)理论考试。根据不同工种类别和岗位要求,公司组织高技能人才并邀请高校技能评定专家指导,一同建立初级至高级技师等不同层级,覆盖14个工种的理论考试题库。根据不同工种类别及申报等级,组织开展理论考试。 (2)操作技能考核。根据不同工种类别和岗位技能要求,设计操作技能考核具体方法、流程及评价标准,同时邀请行业内专家参与评价工作,确保评价工作公平、公正。 (3)绩效成果。根据员工在公司的绩效表现,综合评估员工近两年在公司的业绩成果及工作表现。同时,对积极参与相关类别竞赛、项目并有突出表现及获得专利、发表论文著作等在本岗位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加分。 通过员工申请、单位推荐、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评审答辩、公示审批等环节确定员工职级职档,现已有1300余人通过技工类资格评定。 3.技能人才激励二种手段 (1)待遇激励。优化技能人才薪酬结构,将原有服务于管理职系的薪酬体系与技工职系打通,针对技能人才技能等级,给予相应的薪酬。针对公司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物质奖励。基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丰富工作内容,为技能人才培训深造创造条件,推选高技能人才赴海外参加培训。 (2)使用激励。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选拔优秀技能人才作为基层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培养和使用。近几年先后有1名高级技师被提升制造部副总经理、1名高级技师被提升制造部技术副总监,多名高技能人才被提升为车间主管。 (三)技能人才培养资源保障(Resource) 公司现已在内部搭建完善的一、二、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实现自上而下全覆盖的培训构架。根据不同职层、职类的岗位要求及发展路径,设置了以专业技术为纵向,以管理技能、知识提升为横向的矩阵培训模式。推行“2-1-2”的讲师培养模式,通过提升讲师授课技巧,精品课程开发大赛等开发和认证内部培训师,并通过讲师知识学习平台、沙龙、内训师俱乐部等进行后续授课能力提升。 为增强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加大硬件投入,申请并建立温州市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生产、检测、校验等设备270余台/套,固定资产(原值)达6500多万元,生产厂房面积11100平方米。可满足不同层级技能人才实践操作与评价需要,同时对外资源共享。 三、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阶段性成果 在人社部门及所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评价过程和评价质量的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中,公司严把质量关,现经评价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数为3338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18人。2017年高玉保获“浙江工匠”“温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喻艳梅被评选为“浙江制造”大工匠。通过对技能人才培养,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公司智能制造项目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 在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的带动下,形成企业知识萃取、经验传授氛围,自主评价已见成效。 四、技能人才评价下一步工作思路 基于公司智能制造进一步深化的要求,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仍需要在培养方式方法、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主要思路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优化技能人才分布结构,实现优质资源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借助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等培训资源平台,结对帮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增加“高、精、尖”高技能人才队伍比重。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丰富技能人才激励手段,采取薪酬激励、成果激励、培训激励、方法命名、榜样激励等多样化激励措施。优化薪酬结构,完善知识、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提高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加大对技能创新成果的评价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并按实施效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活、特殊操作方法,可以其姓名进行命名,提升工作荣誉感、自豪感。 (三)进一步有效促进企业、行业创新能力发展。通过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有效拓展了本企业和本行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完善培训、评价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引领本行业本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有效促进创新能力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