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省级引领企业经验交流(6) -浙江省海港集团 宁波舟山港集团

发布时间: 2019-03-0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省级引领企业经验交流(6)

 

加快新时代工人队伍建设

强港兴业  推动海洋港口转型升级

浙江省海港集团 宁波舟山港集团

 

2016年11月,浙江省海港集团与宁波舟山港集团按“两块牌子、一套机构”运作,成为国内第一家集约化运营管理全省港口资产的省属国有企业。宁波舟山港作为集团主要经营的港口之一, 2018年完成货物吞吐量 10.84 亿吨,同比增长 7.4%;连续10年位居世界港口第1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2635.1 万标准箱,同比增长 7.1%。名列世界港口第3位。

公司现有职工3万余人,技术工人近万人,高技能人才1800多人,每年培训技能人才3000多人,实施技能人才自主评价1300多人。多年来公司大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培养和评价工作,提升集团技术工人队伍素质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技术工人队伍,充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在集团实施 “强港兴业”战略、推动海洋港口转型升级,促进“四大板块” 协调、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强港和世界级港口集群主力军作用。

一、逐步完善技术工人自主培养工作体系,全面夯实队伍建设基础

1、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管理体系。以新时代人才观为根本,以“人才强企”战略为指引,不断拓展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空间,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的建立,捅破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通过对技术工人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和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确定技能水平等级和工资报酬,真正实现技能水平与工作薪酬有效挂钩,充分体现高技能等于高收入,提升技术工人队伍的活力和生机。

2、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激励体系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上培养和使用高技能人才,提高应有的待遇,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广泛开展职工先进操作法(竺士杰操作法等)、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绝技绝活等评选奖励活动,主动对接政府激励机制,积极为技术工人争取培训补助、基金奖励、升学补贴等激励政策,积极为技术工人争取政府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考察学习、职工疗休养等机会,切实增强技术工人责任感、荣誉感。

3、完善技能人才权益保障体系。把技能培训、职业等级认定等内容纳入集体合同,保障技术工人与企业平等协商的权利,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从2013年开始,公司将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津贴分别提高为:160元/月、260元/月、380元/月。同时建立技能职务津贴。公司设置了技术能手、主任技师、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四个技能职务,打通了技能工人的晋升通道,每个技能职务分别设置了技能职务津贴(每月500-7000元/月)。

二、初步构建技能人员成长平台,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综合素质

1、构建技能培训平台。建立完善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强化职业培训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的继续教育,把终身学习贯穿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生涯全过程,依托集团教培中心,广泛开展技术、技能、业务、操作等培训,不断夯实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拓展技术工人的视野和思维。

2、构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技能竞赛平台。

聚焦港口生产经营主战场,以全面提升技术工人技能素质、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在“宁波市港口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和“交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两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基础上,依托集团教培中心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结合港口生产、操作岗位实际、工作业绩等制订符合港口生产实际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真正体现了考评与工作业绩、技能水平相结合,受到了员工的普遍认可。

全面推进技能比武、技能晋升、技能帮带等竞赛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全国技能大赛、省市技能竞赛平台,参加和承办省市技能大赛,将技术工人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竞技舞台,努力为技术工人提升技能、实现价值开辟通道。通过技能竞赛,近五年130余名职工晋升了技能等级,112人次获得了全国级、省部级、市级“首席工人”、“技术能手”等称号,1人获国家二类技能大赛个人二等奖等。

3、构建岗位创新平台。围绕海洋港口改革创新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按照“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标准统一,形式多样,注重质量,彰显特色”的创建理念,陆续推出了一批以全国劳模、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者胡耀华、竺士杰、虞成安等人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主动为技术工人岗位创新提供条件、创造环境。积极推进创新成果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创新成果共享共创,不断提升创新成果的贡献率和转化率,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主动对接“寻找‘浙江制造’大工匠”活动和“港城工匠圆梦行动”,全面启动了“海港工匠”培育工作,通过打造“匠校”、锤炼“匠技”、崇尚“匠领”、培育“匠心”,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海港特色的“海港工匠”(每年10名)、“海港标兵”(每年15名)和“海港能手”(每年30名),逐步打造浙江海洋“海港工匠”品牌。

三、技能提升,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特别是全省港口整合后,公司的装卸业务快速增长,正是由于公司重视技术工人的成长,建立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工作体系和进行了大量的操作人员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推动员工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公司在高速发展期的高质量运行,同时公司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也有了明显提升。

1、装卸效率保持全球领先。一是在船时效率方面,集团公司的北仑第二集装箱公司以642.86自然箱的船时效率创造了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集装箱装卸作业单船船时效率。二是在单机效率方面,集团公司的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在对中海集运 “新郑州”轮作业中,用时4.1小时完成了966自然箱的装卸作业,以每小时235.6自然箱的成绩刷新了由该公司保持的每小时223.7自然箱原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

2、港口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了“M35品牌”、“集卡一挂双拖”等为代表的港口作业品牌,集装箱装卸平均单机效率、集卡集装箱搬运效率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长期保持世界领先!

3、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成果明显。一是形成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成员引领带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岗位学知识、比技能、争创新的良好局面,已累计完成各类攻关课题720项,其中获得发明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科技进步奖的创新成果达121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45亿元。二是集团的经济效益三年三大步,由2016年集团整合之初的利润总额30多亿,上升到2018年的利润总额突破50亿,成果丰硕。

四、打造示范基地,让每个员工都有出彩的机会

1、打造工匠培育营地。全面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充分依托集团“海港工匠”培育平台(培育“海港工匠”五年实施方案(试行)(2017—2021)),协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海港工匠”培育方案,实施集团教育培训中心的转型升级工程,打造集团人才评价中心,依托培训、评价、技能竞赛等载体,孵化技能人才,培育更多的“海港工匠”“港城工匠”“浙江工匠”等,不断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建立健全技术工人人才库、成果库、纪录榜,尊重首创精神,保护绝技绝活,落实待遇福利,使技术工人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体面,激发创业创新热情。

2、打造典型引领高地。坚持推进技术服务队、QC 攻关队等创新创效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劳模先进的领头羊作用和头雁效应,带领广大技术工人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技术开发等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着力解决港口一体化建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技术、操作能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组织劳模工匠进企业、进厂队、进班组,分享成长路,传递正能量,激发广大技术工人学技术、用技术的活力。建立完善“导师带徒”活动平台,开展“名师高徒”评选活动,鼓励支持劳模和高技能人才传经验、授技能、带作风,促进专技特艺和绝技绝活的有序传承, 着力营造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的浓厚氛围。

3、打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促进两类人才深度融合。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改变人才发展独木桥、天花板现象,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4、打造匠心精神弘扬阵地。建立完善技术工人常态化宣传工作机制,借助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APP 等新闻媒体和劳模座谈会、主题沙龙等专题活动,大力宣传技术工人投身海洋港口伟大事业中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重点发掘先进典型的技能成才成星之路,持续不断地为技术工人发声正名,引导技术工人正确树立“行行皆可细致,人人可修匠心”的职业意识,传承“爱岗敬业、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塑造技术工人在敬业精技、传承技艺、创新创业中的光辉形象,全面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唱响“服务创造价值,奋斗成就梦想”的“强港兴业”主旋律。

强有力的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实现了一年更比一年高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真正感受到了它的重要作用。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企业和员工共享、共赢、共发展。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