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拓宽多元化解渠道构建劳动人事争议全域调解新格局
|
|||||||
|
|||||||
整合调解资源 为民排忧解纷 ——东阳拓宽多元化解渠道构建劳动人事争议全域调解新格局 近年来,东阳市致力推进“以调为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新格局,积极拓宽化解渠道,构建“就地调”“联合调”“网上调”“全程调”的全域多元调解格局,全面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基层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截至8月底,该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417起,调解案件1386件,调解率达97.8%,成功调解1360件,调解成功率达98.1%,较去年同期增长5.2%,超额完成省考核目标的30%,位列全省前列。 一、夯实基层纠纷“就地调”。 在东阳市一家村办企业职工李劲,因计件工资与厂方就产生争议,后到企业所在村调委会申请调解。调解员立即启动调解程序,双方互谅互让就计件工资问题自愿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当天兑现。拿到工资款的李劲感激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在村里就拿到了工资款,调解效率真高啊!” 东阳市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全覆盖优势,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就地调”。通过已建成的19家乡镇(街道)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393家企业调委会、18家村(社区)调委会,实现“属地调”,确保矛盾纠纷基层化解;创新基层调解组织形式,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9个,建立建筑工地调委会1家,社区在线调解和数字化仲裁庭1个,实现“一线调”,确保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横店镇建立在线调解和数字化仲裁庭和矛调中心,实现“就近调”,确保重点地区矛盾纠纷就近化解。2021年东阳市基层就地多元化调解工作成效显著,基层调解案件859起,调解率99.6%,调解成功率99%。 二、创新群体案件“联合调”。 某科技公司因破产导致50多名职工无法拿到工资达130多万元,企业资产全部冻结。该市联调中心立马召集成员单位,启动应急机制,开通绿色通道进行司法置换,符合仲裁受理的,特事特办,出具仲裁调解书。法院按照该企业员工的工资范围内数额,启动临时资产解冻,开通绿色通道,按照工资优先支付原则,该起案件最终圆满解决。 东阳市针对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多发的情况,构建群体性联合调处机制,组织政法委、司法、信访等10个部门成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采取“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调处”的集中办公模式,联合落实、稳控、调处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乡镇和建筑业管理部门协同处理;涉及其他领域欠薪及违法用工的,抽调各领域骨干联合会诊、现场办公、合力攻坚,形成分工负责与联合调处相结合的“大调解”格局。 今年以来,成功调处各类劳动争议和群体性劳动争议欠薪案件109起,共涉及劳动者851人,劳动争议案件较去年同期下降63.06%。 三、拓宽在线办案“网上调”。 河南籍员工李某原在某红木家具厂做木工工作,不慎割伤了手指,被鉴定为工伤十级伤残,向仲裁院电话咨询。该市工作人员立即启动调解仲裁网络平台组织调解,解决了李某工伤保险基金理赔和其他伤残待遇2万元。 东阳市提高仲裁网络调解率,引导当事人通过网络平台或“浙里办”APP预约申请,在线上进行仲裁调解,实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零次跑”。建立仲裁数字化指挥中心,由省仲裁调解能手、仲裁院业务骨干常驻中心“坐镇”,远程参与基层合议庭审理,全程指导调处各类疑难案件,今年以来进行网上远程仲裁调解28次。在白云街道、横店镇等乡镇社区打造数字化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实现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网络仲裁系统联网,打通三级网络促使调解、庭审全流程网上通办。 截至目前,通过数字多元化解中心网络调解案件32件、仲裁254件,网上调解办案成功率达66.0%。 四、强化仲裁案件“全程调”。 张某工伤认定案从立案开始到文书送达的整个过程中,该案仲裁员从当事人角度出发,不放过任何一次调解机会,在最后经送达裁决书时,通过电话调解,最终双方同意裁决结果,及时兑现款项。 东阳市建立人社部门内部联动调处机制,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条龙服务,凡当事人涉及社保、工伤、就业等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的,均由人社部门采取内部运转的方式予以落实,为工伤认定、监察投诉、仲裁申请等三个阶段调解打下基础。在仲裁过程中,采用“立案前必调、通知送达时必调、证据交换时必调、开庭审理时必调、文书送达时必调”的五必调工作法,全面提高调解成功率。截至8月底,仲裁院共受理仲裁案件449起,调解案件429起,仲裁调解率95.5%,调解成功率达98.4%,超额完成省考核目标的27.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