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打造“金牌调解室”护稳劳动关系

发布时间: 2022-11-15 信息来源: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浏览次数:
分享到:

镇海区为快速化解劳资纠纷,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和调裁结合模式解决问题,通过创新特色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赋能,促进多元化调解,打造了调裁结合的“镇海模式”。镇海区“劳模李雅”工会劳动关系调处工作室是第一批宁波市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于近日获评2021年度全省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该调解室自去年成立以来,共接待信访351件,调解成功252件,调解成功率高达72%。

一、创新特色化方式,全力打响劳模调解品牌

一是总结提炼“5+1”工作法。通过对各类案件调解过程的梳理,总结概括出“五个必须一个尽量”的工作法,即必须全面掌握纠纷事实,必须懂得相关法律,坚持情、理、法的调解策略,必须尊重证据,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必须具备灵活性和尽量使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化。二是打造“1+N”调解模式。以首席调解员为主导,借助律师、仲裁员、法官等资源,组建法学、管理学等各专业的调解资源库,形成一套专业化、规范化的案件调解模式。提前对案件进行全方位评估衡量,确保案件调解过程有理有据、有法有情,提升当事人认可度和履约率。三是强化“学+聘”团队实力。持续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和调解技能提升,部分疑难案件、调解失败案件进入仲裁、司法程序的,进行庭审旁听、实战提能。同时,邀请部分具备专业知识、调解能力强的退休人员加入调解工作室,发挥“银辉”力量。

二、推动数字化赋能,线上线下化解劳资纠纷

一是用好现有线上平台。推进劳动争议线上调解,运用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和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平台,通过视频连线开展调解,有效解决疫情、交通等限制因素,减少当事人跑腿。今年以来,共开展线上调解劳动争议案件57件。二是开发人工智能新服务。在镇海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置劳动争议法律服务自助一体机(小惠宝),将“人工智能”与“法律服务”相结合,设置“免费咨询”“工会法援”“普法学法”“其他工具类”四大功能模块,为维权者提供法律问答、智能咨询意见书、劳动纠纷法律援助申报、法律文书模板下载、办事指南等14项业务功能,并开通视频直接连线律师咨询服务。自投用以来,已为500余名职工提供了法律服务。三是打造“镇仲企释”服务品牌。镇海区劳动和人事仲裁院开展“镇仲企释”企业服务行动,开展“点对点”企业上门服务,帮助劳动者化解与企业的劳资纠纷并为企业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建设提出建议。今年以来,以为20余家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源头解决劳资纠纷30余件。同时,调解室工作人员通过微信与镇海区内超200名企业人事和员工建立长期联系,实时解答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问题,强化源头防范化解劳动纠纷。

三、促进多元化调解,提升劳资纠纷化解质效

一是畅通维权服务流程。依托纠纷化解中心平台,提供“一窗受理、集中分流、分类调处、一杆到底”的劳动争议“商调裁诉执”服务。建立“双向流动”机制,劳动和人事仲裁院受理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由金牌调解室介入调解,为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援助,调解不成的由劳动和人事仲裁院开庭审理,畅通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切实提高矛盾化解率,降低维权成本。二是提升调解的法律效力。对于顺利达成调解协议的,工作室可以应当事人要求向骆驼法庭申请司法确认。若当事人不履行协议,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三是提前介入节约司法资源。开展劳动争议调解法院督促,赋予执行法院在调解阶段协助督促履行的职责,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量。目前,骆驼法庭执行干警已经参与督促40余件,督促成功30余件,将调解速度进一步缩短15天以内,双方履约率较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