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多元联合调解纠纷促和谐显成效
|
|||||||
|
|||||||
近年来,东阳市致力推进全域多元联合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新格局,积极拓宽全链条联合调解渠道,建立“強化多部门联合调解,深化多渠道协同调解,优化多形式网上调解”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效能,基层综合治理成效明显。2021年东阳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96.3%、仲裁结案率99.9 %、网络办案率80.9%,分别超省下达任务的18.3、7.9 、55.9 个百分点。 一、整合资源,強化多部门联合调解,实现矛盾纠纷调处“最多跑一地”。一是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劳动争议调解职能予以集中,同时实现人员、机制、信息等方面的融合共享,有效解决了调处资源分散、多部门受理、相互牵制的矛盾,形成维权、调解、仲裁、诉讼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共治共理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对涉及多个部门案件,由职能部门联合调处,群众“最多跑一地”。二是充分发挥进驻市矛调中心的各部门优势,在处理双方争议较大、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劳动争议案件时,联合信访、法院、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共同开展调劳动纠纷化解工作,有效提升疑难重大案件的调解效能。三是建立人社部门内部联动调处机制,实现工伤认定、监察投诉、仲裁申请等三个阶段“时时调、处处调”,做到相关科室人人都是“调解员”。劳动争议案件办理实行一条龙服务,凡当事人涉及社保、工伤、就业等劳动保障系统内部信息的,均由工作人员采取内部运转的方式予以落实,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 二、拓宽渠道, 深化多方式协同调解 ,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就近零距离”。近年来,东阳市不断创新整合全市调解渠道,有效缩短办案时长,仲裁案件调解率明显提升。形成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仲裁调解“三调联动”,访调、仲调、诉调等“多调对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办理等多元化解格局。一是充分运用人民调解渠道,通过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社区“老娘舅”“网格员”等进行就近零距离调解,发挥人民调解“民主、亲民”的优势,在互让互谅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二是充分运用行业调解渠道,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协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女职工劳动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并邀请人大代表、党代表参与案件调处,有效提高仲裁调解率;三是充分运用仲裁调解渠道,通过乡镇街道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企业调解委员会、建筑工地调委会、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等渠道进行就地调解,将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化解在基层。东阳市通过以案说法等形式,加强对多渠道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群众和各类主体,知晓并乐于通过各种调解途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建立自行和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兼容并存、有序衔接的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多元调处机制。 三、数字赋能,优化多形式网上调解,实现矛盾纠纷调处“一次不用跑”。东阳市积极推动智能仲裁院、数字仲裁庭建设,加强网上调解仲裁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展“互联网+调解仲裁”工作模式,实现劳动争议调处“一次不用跑”。一是全面应用“不聚集、不打烊”的网络调解做法,当事人可以通过“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络平台”或“浙里办”APP进行网上申请、网上调解、网上庭审、网上结案,实现“不见面”和“一次不用跑”解决劳动纠纷,最大限度节约当事人时间成本。二是畅通“电话调解”渠道,安排电话专线为异地当事人提供案件咨询、申请受理、仲裁调解等全方位服务。工作人员可以电话连线当事人进行“背对背”调解,采取迂回方式降低当事人情绪激动带来的后果,同时减少当事人仲裁诉累,避免当事人来回奔波,降低疫情发生风险。三是建立仲裁数字化指挥中心、网络调解工作室、数字仲裁庭,为数字赋能调解提供基础设备保障。在横店镇、白云街道中山社区等乡镇社区打造数字化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实现三级仲裁系统联网,大力提高网络调解水平,有效节省人力物力等维权成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