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就业创业

龙泉市运用三个“加法”全力以赴稳就业


发布时间:2022-05-23 信息来源: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浏览次数:

2021年以来,龙泉市始终坚持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政策落实,兜底民生保障,确保劳动力就业稳中有升,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前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350人,同比增长43.28%;城镇登记失业率1.67%,同比降幅9.43%。

一、释放改革活力,做好创新就业的“加法”

一是创新开展“夜聘会”,贴近企业群众需求。在龙渊新天地夜市设置家政服务、免费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咨询专区,同时依托掌上就业微信公众号、网上人力资源市场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智能化供需匹配平台,实时发布用工需求,方便群众和企业求职招聘,有力解决部分企业用工紧缺问题,起到人才引进与服务企业相互促进的效果。2021年,已举办大型夜市招聘会2场,共80多家企业提供1100多个岗位,累计进场求职 1600多人次,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00多人。

二是全新推出“就业快递”,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推出“就业快递,送岗到家”服务模式,采取向邮政公司购买服务的方式,变“邮递员”为“就业快递员”,“点对点”“面对面”开展“送岗位上门、送政策上门”服务,直接将就业岗位推送到户、投递到人。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及时匹配对接适龄劳动力,减少求职过程中人力成本,提升就业效率。该举措推出当月寄出“就业快递”1万多份,陆续收到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电话1500多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300人,稳定就业1000多人。

三是加快落实“数字就业”,切实推动就业帮扶。推动建设数字化帮扶就业平台,通过省集中系统重点群体帮扶模块,监测全市249个村(社区)就业现状,安排工作人员对被帮扶对象就业、失业情况进行实地走访和电话回访,并将调查信息录入数字化就业平台,分析各年龄段失业人员求职意愿、职业技能水平等情况,实现精准、有效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低保低边等群体6600多人次。

二、激发政策动力,做好保障就业的“加法”

一是构建技能培训机制,“促就业”效应倍增。建立“学员+教师”培训数据库,收集学员反馈信息,对培训情况进行评估,将学员评价高的授课人录入信息库管理,通过掌握市场培训方向、培训类别、培训次数等基本情况,消除培训盲区,做到培训项目全覆盖。同时加强培训监督和考核, 提升学员技能水平,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通过培训,约有80%的学员实现就业创业,部分年龄较大的学员经过育婴员、养老护理等家政类培训,从事家政服务业工作。

二是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多举措”精准帮扶。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就在龙泉”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双选会,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大学生拓展就业空间和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便利。同时,邀请资深电商客服管理实战专家王庆参加创业创新沙龙活动,分享创业经历,鼓舞青年创业。2021年,通过浙江省就业创业服务系统动态跟踪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37人,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服务活动15期,累计推荐大学生参加见习291人,新建见习基地8个。

三是全面梳理政策18条,“强实策”助企惠民。整理汇总涵盖社保补贴、失业保险、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内容的18条助企惠民政策。开展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就业岗位主体功能,向企业宣传助企惠民政策,助力企业轻装前行。2021年,已累计向企业发放补贴350多万元,向个人发放补贴800多万元,阶段性降费减轻企业负担1553万,全年为全市减轻经济负担2700多万,主动走访企业并解决困难200多家。

三、凝聚帮扶合力,做好精准就业的“加法”

一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动全市19个乡镇(街道)摸底调查,结合村(社区)工作需求和困难群众就业能力,重点开发宣传劝导、保绿保洁、养老护理、便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确保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就业。全面开展“零就业家庭清零行动”再排查、再落实,进一步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截至目前,已开发村(社区)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211个,全日制公益性岗位42个。

二是持续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激励力度,将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持证残疾人纳入认定范围。2021年,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3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9人,发放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29.82万元。放宽失业金申领条件,将失业补助金申领人员纳入联动保障机制范围,及时做好阶段性失业补助金待遇发放工作。2021年,发放失业金578.1万元,发放失业补助金51.6万元。

三是深入开展跨省劳务协作。组织12家重点缺工企业,先后赴贵州黔南州、三都县、平塘县等地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共开展劳务协作招聘活动9场,提供650多个岗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30多人。并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对接,促成校企合作机制,为企业和劳务输出地“牵线搭桥”,解决“求职难、招工难”困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