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务动态 > 人社资讯
索引号: 00248503X/2022-07711 公开日期: 2022-07-05

宁波市持续激发专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发布时间:2022-07-05 信息来源:宁波市人力社保局 浏览次数:

近年来,宁波聚焦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对创新创造的迫切需求,以领军人才培养、博士后倍增、职称自主评价、专家“关键小事”服务等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专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宁波路径”。

一、坚持全链条引育,用最强力度壮大队伍。宁波作为制造业大市,始终把专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放在城市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一是搭建广阔平台“育”。大力实施“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圈四平台”专技人才自主培养“宁波模式”,通过名师指导、名校进修、名企参访“三名提升”,跨领域交流、跨系统合作、跨学科攻关“三跨融合”,不断提升能力素养,累计选拔培养领军拔尖人才2300余人。充分利用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优势,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点297个,其中76%的站点集中在重点发展的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招收培养博士后人才1430名。二是运用多种渠道“引”。每年组织博士后“双百”供需对接会,百所高校的博士和百家设站企业参会对接。连续23年举办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洽谈会,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6万名。搭建全球引才网络平台,绘制人才地图、织密引才网络,常态化开展海外人才政策展示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30人。三是拓展任务载体“用”。始终坚持人才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先后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12个省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和401家企业专家工作站。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共承担或参与国家重点项目94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886项。博士后多项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应用到探月工程等国之重器。组织2373名专技人才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凉山州金阳“血透室”、布拖“胸痛中心”等填补了对口地区的多项空白。

二、坚持全领域改革,用最实举措激发活力。通过为专技人才减负、向用人主体放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是简化程序“报”。以专技人才业绩档案库为基础,运用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材料自动获取以及职称申报、审核、评审、公布、发证全流程线上办理。二是下放权限“评”。对251家教育、医疗、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全市所有县域医共体和高校均拥有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评价标准,设置塑料机械、汽车工程2个面向全省的行业高评委,授权48家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中级职称自主评价。三是严格流程“管”。坚持放管结合,建立职称评审复审复查机制,实施全流程监管,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

三、坚持全周期服务,用最优环境拴心留人。注重从完善保障、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大力营造尊重人才、保障有力的良好环境。一是广植“梧桐林”。聚焦人才成长发展所需所盼,创新出台博士后专项、本土人才升级奖励、事业单位特设岗位和绩效工资“1+X”政策,倾力打造政策优待、创业优助、权益优护、子女优学、安居优享的“宁波五优、人才无忧”发展生态。二是当好“店小二”。对人才做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率先出台《专家服务管理办法》,从就医保健、交通出行、休闲健身、助手配备等关键小事入手,完善“八个一”保障措施和20余项人性化举措,建成服务场景105处,辐射宁波、舟山、台州三地,8000多名专家享受一分钱坐公交地铁等服务200万次,不少专家感叹“宁波把人才还没想到的做到了位,把想到的做到了完美”。三是拓展“朋友圈”。线上建立“领军之家”微信群,线下搭建“领军格物”活动平台,通过学术交流、趣味运动、团建拓展、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专技人才跳出“小圈子”,融入“大家庭”,推动知识跨界融合、人才锻炼成长、成果合作转化,深受人才好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