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503X/2023-00031 | 公开日期: | 2023-01-12 |
东阳市“按类施策、精准滴灌”织密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
针对困难群众就业竞争力弱、农民工专业技能不足、大学生人岗不匹配等就业难点,东阳市通过数字化精准匹配、多元化技能培训、搭建平台引智回乡等精准帮扶举措,提升重点群体就业率,绘就共富民生底色。截至目前,该市省外农民工22.3万人,高校毕业生1.87万人,就业率均达100%。吸纳脱贫人口就业933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02人,完成率达278.71%,支付就业补贴2.06亿元,同比增幅36.8%。
一、数字“上云”服务“下沉”,困难群众帮扶“一对一”
(一)“点单派单式”定向帮扶。依托“数字就业一体化”平台,形成困难人群“点单”、线上“派单”、基层“接单”工作模式。该平台接到就业援助需求后,审核筛选出脱贫低保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匹配3-5个针对性岗位,流转至基层就业处启动“一对一”帮扶机制。相关人员上门开展分类帮扶、探访,量身定制就业方案,一月三次跟踪回访,提高就业成功率。今年以来,收到就业援助需求7703份,帮扶后就业率达95.96%,重点群体帮扶覆盖率为100%。
(二)“精准匹配式”兜底安置。针对身患残疾、大龄等劳动能力较弱、无就业竞争力的困难群众,利用新农村建设契机,开发保洁、护路、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对确有困难的实行托底安置机制。同步建立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抓取民政、残联等相关平台数据,采取系统匹配、入户调查、村级公示、镇街复核、市级备案等方式核查确认。截至目前,已安排72名符合政策的残疾、年迈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就业。近三年,该市共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305个,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18万元。
二、技能“整存”岗位“零取”,农民工培训“百分百”
(一)技能培训孕育产业工人。该市支柱产业建筑、红木从业人员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该群体文化程度不高、技能培训率低。持续提升农民工技能,是产业存蓄转型升级动能的必由之路。该市与广厦学院、建筑业协会、企业联动,定期开设无偿专业技能培训班,并通过以工代训、发放培训补贴等举措,帮助农民工成为职业化工人。开辟建筑行业技工考核绿色通道,举办架子工、雕花工等实用技能竞赛,以赛代练壮大技工队伍。今年以来,已培训农民工4.06万人次,就业培训指导率达100%,发放各类农民工培训补贴1207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12场。
(二)“灵活培训”促进“灵活就业”。 制造业、影视业用工周期性明显,该市推进“火种计划”,以失业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大数据绘制灵活岗位错峰供应图,在村镇文化礼堂、学校等开设就近“上学”课堂,按产业需求、片区开展手工活、群演等简单技能培训,通过灵活培训带动农民工民工即时上岗。如在纺织业集中乡镇开设缝纫班,即培训即上岗,弥补农忙时节、春节寒暑假短期用工缺口;在红树林等影视拍摄地开设群演培训班,实景现场训练,代入感更强,效果明显。今年已累计开设培训班24期,培训农民工1.86万人次。
三、创业“入园”、招聘“出圈”,大学生返乡扶持“实打实”
(一)立足特色培育创业平台。资金、场地是困扰毕业生返乡自主创业的难题,该市立足产业特色建立横店影视文化孵化园、浙兴电商产业园等14家创业孵化基地,同步配套商务、物流、公寓等硬件,通过税收、贷款、用房等优惠政策,完善毕业生创业服务链。目前,建有金华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1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26万元,扶持学生团队创业1193个。
(二)积极探索“云招聘”路径。信息不对称是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主因,为提高就业信息知晓率,该市全渠道创新招聘模式。如“互联网+就业”模式,开发“东阳就业”“云云东阳”等岗位双向选择渠道,面试官线上面试,毕业生可通过VR沉浸式了解企业概况;邀请企业入驻人社官方抖音直播带岗,线上报名确定初步就业意愿后,毕业生按专业分专场走进封闭智能车间参观,提早熟悉就业环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人岗不匹配”。目前,线上平台入驻参会企业1278余家次,开展意向交流4000余人;企业开展直播带岗56家次,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800余个,吸引约3万人次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