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就业创业

桐乡市创新“标准地+农创”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02 信息来源: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浏览次数:

金秋时节,走进崇福农创园,敞开的大棚里工人们或忙着打理植物,或忙着打包发货,一派忙碌的景象。

“多亏了农业标准地改革,让我们村闲置的土地资源变成了‘真金白银’。”东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娟惠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地发出感叹。

时间追溯到2020年,彼时的崇福农创园,受土地、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后续推进面临困难。为此,我市主动出招探索农创园项目标准地方式供地,推进崇福镇东安村农创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变革。

创新“标准地+农创”模式,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地从何来”?为此,东安村依托崇福农创园的溢出效应,由村党组织牵头,在村民自愿基础上,推动农户承包地统一流转实现集中连片。

同时为了保证土地不被乱用,也避免经营主体盲目开发造成损失,桐乡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多个单位,明确“粮食保障类、重要农产品保供类、特色产业发展类”三类标准地类型。东安村属于特色产业发展类标准地类型,规划了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标准地1000亩。

而为了让创客能安心在这里创业,2021年以来,崇福镇国有农业开发公司以国土综合整治等资金投资建设农创园基础设施及188亩连栋大棚,东安村通过“村集体+低收入农户”方式投资建设521亩连栋大棚。同时,还在农创园建成配套住宿生活大楼两栋——农创大院和农创home+,并建设综合性服务大楼。

“相当于创客只要拎包入驻就好了。”王娟惠进一步解释道,以往,创客用电、用水等问题都需要自行与村庄沟通解决,不仅费时费力,还时常会产生纠纷。如今,无论是通电、通水、通路,还是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使用,标准地项目全部包含在内。

有了土地要素,要做好农业产业文章,关键在生产主体招引。

崇福农创园根据全市统一标准设定“主体资质、投入产出、生态环保、带动效益”等6项控制性指标,采用农洽会等形式,公开引入优秀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共享园区部分办公设施、研发场地、设备,实现农创客轻资产创业。

与此同时,还设定了协议履行、服从管理、场地用途、绩效考评等4项退出内容,对于年度积分考核不合格的创客项目按规定退出,形成“能者进弱者退”的更新机制。“通过奖惩机制,有效提高了农用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崇福镇农经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

而为培育好产业发展环境,崇福镇更以“保姆式服务”的工作定位,在人才补贴政策、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政策供给上下足了功夫。比如,举办“农创路演”等活动,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阵地,创新推出“三治信农贷”、“青创贷”等金融产品及针对农创客的组合保险“农创保”等。

借助“标准地”的东风,通过“标准地+农创”模式,各类项目在崇福农创园加速落地。

截至目前,崇福农创园引育高档花卉、精致盆栽等农创主体34个,通过生产标准化、栽培容器化、营销网络化等方面提升,建成年产400万株蝴蝶兰基地和年产50万盆绣球花基地,年繁草花突破1000万株,年产值9000余万元,成为浙北地区重要的鲜花生产优势区。

同时,通过该模式,东安村也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2年,东安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0万余元,先后带动低收入农户47户,每户每年获得入股土地保底1000元流转金和1500元股金分红。

创新无止境,展望未来,桐乡市将以入选浙江省首批农业标准地改革典型案例为契机,锚定高质高效目标,系统集成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带动全市其他镇街积极探索,推动桐乡农业“标准地”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