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报刊登吴伟斌厅长署名文章:高水平建设省域技能型社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为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中国劳动保障报》开设了“人社厅(局)长谈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栏目,刊登各省市厅局长(以及副省级市局长)的署名文章。3月20日,专栏刊登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吴伟斌署名文章《高水平建设省域技能型社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全文如下: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进行了部署,要求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全国人社工作会议要求健全人才发展相关机制,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浙江省人社部门将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人社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在拼搏进取中抢抓时机、担当作为,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力推进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锚定在全国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构建完善技能培育体系、技能创富体系和技能生态体系,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浙江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示范引领性的省域技能型社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构建以“一人一技”为目标的技能培育体系,高质量打造“浙派工匠”金名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浙江省将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为引领,以精准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为基础,全面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筑原造峰”。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技能强基、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新时代乡村工匠培育、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和重点群体就业技能提升等“五大计划”,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技能人才培育品牌。深入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高水平建设10所一流技师学院,指导各设区市和工业强县结合产业特点至少打造1所特色技工院校,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浙江样板。
全省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统筹推进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匠学院等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的公共职业技能培育基础能力体系。探索打造行业技能生态圈,为产业链提供集引进、培训、评价、交流一体闭环的技能人才供应链。预计到2027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500万人以上,占从业人员比重超过37%。
构建以“增技增收”为关键的技能创富体系,高标准建设“增技增收”先行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技能人才是共同富裕“扩中提低”改革的关键群体。
浙江省将树立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将“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三者紧密衔接,加快实现“企业出效益、职工得利益”的双赢局面。持续开展技术工人“以技提薪”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以技能创富型企业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构建外部赋能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浙江积极探索技术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鼓励上市公司实施技能人才股权激励计划,鼓励企业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技能人才参加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提供补助。创新推出“技能共富贷”“技能共富保”等系列金融产品,加快形成“全主体对接、全周期覆盖、全需求响应”的技能人才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让技能创富之路成为彰显浙江特色的改革之路、关乎民生福祉的增收之路。
构建以“以技立业”为导向的技能生态体系,高水平营造“崇尚技能”新氛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浙江省将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全力营造技能人才“有上升通道、有政治荣誉、有社会地位”的良好生态,让技能更加“吃香”。创新打造一批技能型社区、技能型乡村等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让技能型社会可感可及。建立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引导企业建立管理序列、专技序列、技能序列贯通的“H型”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定期举办浙江技能大赛,完善并落实竞赛获奖选手表彰奖励、升学、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政策,为更多优秀技能人才搭建圆梦舞台。 浙江出台省高技能人才分类目录,将高技能人才项目列入地方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范围,按规定落实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医疗等优惠政策。从娃娃抓起建立劳动认知养成和技能习得制度,多维度多渠道讲好“技能故事”,让全社会对“技能”的意义、价值和必要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吸引更多青少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