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打造“四个一”调解模式完善高质效基层治理体系
|
|||||||
|
|||||||
近年来,东阳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企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创新企业“一站式”调解机制,构建乡镇“一体化”调解格局,打造部门“一盘棋”调解工程,推行商(协)会“一链条”调解模式,持续完善高质效基层治理体系。2024年截至6月底,全市通过调解案件同比上升35.3%、基层调解案件同比上升55.3%,东阳市基层调解工作成效显著,获各级表彰奖励42项,其中单位22项,个人20项。获得浙江省领导5次批示肯定,金华市领导2次批示肯定。 一、夯实基础,创新企业“一站式”调解机制,就地调解化纠纷 一是成立企业调解“前哨站”。2010年开始建立由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先从规上企业开建,后延伸到小微型企业、新业态企业,形成企业、车间、班组、工地四级调解网络。全市已建成企业调解委员会362家。 二是建立法律法规“加油站”。从2010年开始采取分级分类、远程在线、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基层调解员培训。培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协商、调解化解劳动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共组织培训共56期,参加培训人数8800多人次,发放调解员证书,1800多本。 三是打造矛盾纠纷“终结站”。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车间、班组、工会了解劳动者劳资诉求情况的优势,及时与企业沟通,促成调解。截至目前,东阳市创建浙江省(省级)非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示范企业6家、创建省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2家。2家企业获省级调解仲裁案件处理工作成绩突出调解组织、2家企业获金华金牌劳动关系协调组织。 二、搭建平台,构建乡镇“一体化”调解格局,用力调解化民忧 一是实现调解组织全体覆盖。2019年以来,在18个乡镇(街道)持续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由仲裁院指派骨干仲裁员一对一联络各化解中心指导纠纷调解,为群众化解矛盾提供专业、便捷服务。 二是健全基层调解整体机制。通过线上调解、线下约谈等多元调解方式,结合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延伸调解触角,推进劳动保障网格员下沉到村社摸排线索,将劳动争议化解于诉前,构建“仲裁+基层”多元化调解机制。 三是拓展数字调解立体渠道。建立仲裁数字化指挥中心,由仲裁调解能手、仲裁院业务骨干常驻中心“坐阵”,远程参与基层合议庭审理,全程指导调处各类疑难案件,今年以来进行网上远程仲裁调解12次。在横店镇、白云街道等乡镇社区打造数字化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实现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网络仲裁系统联网。 三、强化联动,打造部门“一盘棋”调解工程,合力调解促和谐 一是下好联合调解中心“先手棋”。成立了由政法委、人社、信访、法院等10个部门组成的“东阳市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整合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会维权帮扶等调解职能,全面提升调处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及欠薪矛盾的工作效率。 二是下好联合调处流程“关键棋”。从各联合部门的数据共享、联动核查、联合处置、结果反馈等四个维度健全劳动争议全流程处置机制,实行闭环处置流程。2024年以来,共联合调处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7起,为235余名劳动者维权,涉案金额394万余元。 三是下好快调速裁模式“制胜棋”。开辟“重大争议联合调处”“农民工工资争议”两个绿色通道,设立劳动人事争议速裁庭、个人调解室,全面运用“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办案模式,维权时效缩短40%。东阳市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获评全国首批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四、深化聚力,推行商(协)会“一链条”调解模式,用情调解止纷争 一是建立商(协)会组织“调解链”。2021年东阳市率先在新业态行业电子商务协会、影视行业、网约送餐行业建立劳动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全力打造新业态维权平台。截至目前,东阳市共建20家新业态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已化解新业态劳动纠纷205起,电子商务协会荣获浙江省新业态领域省级唯一一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是创新新业态权益保障“宣传链”。依托数字化调解中心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宣传一条链,截至目前共开展线上新业态“以案说法”宣传390次,线下新业态用工管理、权益保障等方面培训105场、宣传286场次。 三是积极探索党建+调解“工作链”。开展新业态创建“红社调解室”活动,将党建工作与调解深度融合,吸纳党员作为调解员,在调解组织内部定期开展红色知识学习和劳动法律法规更新培训,促进调解员意识、能力双提高,劳动纠纷的化解力度进一步增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