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一次“情绪灭火”与“权益守护”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 2025-08-14 信息来源: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仲裁员,我的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我对自己之前的过激的言行说声对不起。我已经收到工资了,多亏了你们。你们的热心帮助让我感到很温暖,以后我不会那么冲动了。谢谢你们,谢谢!”,保安宋师傅近日特意致电西湖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感谢工作人员及时帮他解决了工资问题。

几天前,宋师傅曾情绪激动地来到西湖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受理窗口,他拍着受理窗口的桌子大喊,喧哗声瞬间打乱了大厅的秩序。窗口工作人员见状,立刻上前引导,第一时间将他引导至仲裁院院长办公室。

在王院长的耐心安抚和询问下,宋师傅的情绪逐渐平复,道出了原委。他是一家安保公司的保安,入职不久便因工受伤。他自行就医后,将病历发给项目负责人请了病假。然而,病假期间公司一直未向他发放工资并以旷工为由与宋师傅解除劳动关系。一个月来,宋师傅跑了不少部门投诉,但因法律意识薄弱,他连自己究竟和哪家单位存在劳动关系都没弄明白,导致问题始终没能解决。

了解宋师傅的诉求后,仲裁院立即启动“农民工速裁庭”绿色通道,为他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协助厘清用工单位,并指导其规范填写仲裁申请书。当天,仲裁院便完成立案,并指派仲裁员迅速介入调解。仲裁员向宋师傅详细讲解了仲裁流程和理性维权途径,同时给予人文关怀,承诺会尽快帮助他维护合法权益。

宋师傅的心结逐渐打开,坦言自己在杭州居无定所,只盼尽快拿到工资返回老家。了解到他的急切,仲裁员第一时间联系用人单位。然而,单位方认为宋师傅自身存在过错,拒绝支付任何费用。由于双方分歧较大,首次调解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面对僵局,仲裁员并未气馁。一方面继续耐心疏导宋师傅,帮助他稳定情绪;另一方面向用人单位逐条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关于工资支付、病假待遇的规定,分析拒不支付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和潜在负面影响。

经过仲裁员连续两天的多轮沟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用人单位同意支付宋师傅2500元工资并签订了仲裁调解书。拿到工资后,宋师傅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为初次来访时的过激行为道歉,并感谢仲裁院仅用3天时间就帮他解决了困扰一个月的难题。

宋师傅的经历,是千万劳动者维权路上的一个缩影。一通普通的电话、一句朴素的感谢,既是对仲裁员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激励与鞭策。西湖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用三天时间完成了一次“情绪灭火”与“权益守护”的双向奔赴,未来也将持续提升调解仲裁质效,实现提速、升温、增情:让每一次拍桌声都能化作握手言和,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带着尊严与温暖回家。为劳动者撑起权益 “保护伞”,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注入更多西湖力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